新闻中心
———— 2023-10-132023-10-132023-10-13

工业智能化时代,企业应如何适应变局,布局未来?

网站首页 > 公司动态 > 详细内容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们经历了以内燃机为代表的蒸汽技术革命、以电气机为代表的电气技术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

  从“工业1.0”到“工业4.0”,都是属于智能时代下的演化迭代的进程。从工业1.0时代,也就是蒸汽机、内燃机的时代;到了工业2.0,其实就是电气时代,这个时代主要是电气革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是最核心和主要的生产方式;然后就是工业3.0,很多人把他定义为自动化生产时代,产生了数控机床、产线,最后进行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称之为计算机时代,丰田的精益生产时代就是在工业3.0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工业4.0依赖于广泛的技术,包括及机器人、合作机器人、物联网、3D打印、数字孪生等。数字化工厂充斥着监视或控制生产各个方面的智能仪器,也充斥着亚毫级的高粒度数据。

  那么,工业人工智能能如何改变制造业?工业人工智能应该如何将AI应用到智造中去?

  工业智能化的挑战与机遇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不断融合5G、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通讯技术,全面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3031亿人民币,同步增长15.1%;人工智能企业在全球占比排名第二,比重高达24.7%。相关数据显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故事正在上演。

  在工业智能化的新格局中,除了数字化,目前还有许多落后的状态需要去改变,比如产能结构不合理,投资点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等,而且我国的工业智能化发展之路也面临以下几点挑战:

  1)疫情加剧以后,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在量化宽松,虽然企业估值上涨,但估值增长和收入增长是不匹配的;

  2)移动化、5G、AI等技术的落地比较成熟,很多头部行业里的公司都在逐渐实现这几项技术,而且越来越成熟,如何实现差异化刻不容缓;

  3)全球话语权,现在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开始主导一两条国际的产业链。所谓产业链不单单是企业非常知名,而是已经形成对外输出的能力,比如华为、小米。但是“卡脖子”问题依旧存在,所以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变得尤为重要。

  工业智能化时代,智造企业应该如何破局

  中国从2010年开始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并没有拥有与制造大国所匹配的全球产业链分工地位和全球价值链的分配地位。但不可否认,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迅速,发展战略清晰。2016年12月8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颁布。根据《规划》,2025年前,我国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在政府部门的规划中,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而到了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将全面普及数字化。

  综上所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智能制造已然成为新的时代风口。除了中国,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计划,日本的超智能社会5.0蓝图,都在试图向智能制造迈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先进技术正在以“工业4.0”之名,掀起对传统工业的智能革命。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崛起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

  智能制造人口缺口巨大

  尽管中国的智能制造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国智能制造仍面临人才缺口大、培养机制跟不上、现有制造业人员适应智能制造要求的转型难度较大等问题。

  跟据人社部的数据,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为750万人,人才缺口达300万人。预计2025年,人才需求将到达900万人,人才缺口为450万。

  不仅是人才缺口大,制造业人员流动性也很大。根据中金公司的调研,在跨过刘易斯拐点后,制造业劳动力市场中需求方的议价能力下降。例如,有些汽车配件企业希望可以留住熟练工人,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部分四川、重庆的工人可能选择不再回来,过去几年的产业内迁也使很多中西部劳动力选择就近就业。

  而且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创造的新职位需要新型技术人才,但传统就业人员并不一定能在短期内转型并适应新职位需求。以工业互联网为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工业互联网相关职业在不断涌现。2019年、2020年国家发布的29个新职业中,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达到13个,如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占新增职业的44.8%。要胜任这些新职位需要较高、较新的知识储备,原有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满足这些新岗位的技能需求,需要时间培养。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除了要吸收技术上的精英之外,作为管理者或者决策者,也要提升自身视野,适配时代选择,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